统战记忆

卢岚

2020-11-09

记忆二三事——天津大学二村

在天津大学建校119周年之际,使我回忆起校园里的教工住宅区---二村。

二村是1952年天津大学组建后首批兴建的教师新村,叫它“村”,其实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村。因为这里没有普通村民,只是大学教授和行政干部居住的地方。虽然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充满着淳朴的浓浓乡情。教职工之间、家属之间、孩子之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充满爱意。这给我们新中国出生的一代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二村住着近百户人家,我们家在东南一隅。记得闲暇时,校领导也到教师家串门。当然,他们串门也是带着工作目的,并非闲逛。195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李曙森副校长到我家登门小坐,当时我父亲卢绳尚属年轻教授,他主要是想听取我父亲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并说想抽空听听我父亲讲课。进门时母亲递给他一把蒲扇,李校长边搧风边同我父亲攀谈起来。告辞时,他手里摇着扇子就出了门。这时,我竟然冲着他喊:“扇子是我们家的!”童言无忌,这一嗓子惹得大伙儿哄堂大笑。李校长笑着转过身来摸摸我的头说,“小精豆子,我把扇子还给你!”若干年后,李校长到我家时还重提这一笑谈。

二村住着诸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如中国焊接权威孟广喆、中国实验力学奠基人贾有权、中国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王守融、电力及自动化专家马师亮、化工专家刘云浦等。这些老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大都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我们这些“红领巾”去学校,为了抄近路,常常从人家穿堂而过。我们经常碰到马师亮伯伯打太极拳,他见了小孩子很高兴,我们见他也顽皮。他拦住我们,在甬道上作个骑马蹲裆式,让我们吊在他有力的臂肘上旋转通过。他家院子有棵大枣树,每到深秋,都要喊邻家的孩子们去采摘。这时,院子里一片欢乐,男孩爬到树上去打枣,女孩在地下抢着捡拾,最后马伯伯总是乐呵呵地让大家都满载而归。邻居丁仲文副校长是位“老延安”,身材魁梧,他喜欢把小孩子高高举过头顶。我们喊着叫着,他开怀大笑,显示出强健的体魄。

二村是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家家教育的孩子品学兼优,心地善良。看着大哥哥大姐姐有的加入共青团,有的考入名牌大学,心里很羡慕。也许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吧,我们这些小学生也很努力。那时我家和邻居家的葡萄架连成一片,几家孩子聚在一起读书、下棋、弹琴、唱歌,玩游戏,这片绿荫成了小朋友们欢乐的田园。

我们长大了,文革开始了,我们各奔东西。但是,因为有童年良好的教育,许多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奋发向上,事业有成。我在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插队8年多,从未间断过自学。1977年通过高考、读研,又回到梦牵魂绕的天津大学任教。昔日的二村已经没了,它的旧址矗立起北洋科学楼。但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深情地驻足张望。老先生们的身影,花红柳绿的院落,以及儿时奔跑打逗的情景,仿佛浮现在眼前。

记忆二三事——书香伴我成长

4.23是世界读书日,浓郁的书香环绕在我的周围。此情此景唤起我那难以割舍的读书情结,与书邂逅的往事连绵不断地浮现在眼前。

母亲在天大图书馆工作,使我从小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小学时放学后经常去找妈妈,书库里成排的书籍对我充满了诱惑。于是我从二年级就开始读小说了,书里的精彩情节经常让我爱不释手,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家里人都叫我“大书包”。小学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就是小说《林海雪原》读后感,老师宣读我的作文时那赞赏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至今还记忆犹新。

低年级小学生读古典小说是比较艰涩的,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来自于父亲的启蒙。我十岁时,妹妹也读小学了,晚饭后父亲开始给我俩讲《水浒传》,每周只讲一回,父亲绘声绘色地讲述常使我感到意犹未尽,急于想听下回分解,于是请母亲借来小说自己开始阅读。这才发现父亲的记忆力真是惊人,章回的标题竟然讲得一字不差。《水浒传》读完了,父母说我年纪还小,不让继续读《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读外国名著主要是上初中以后,当时作业在学校就能完成,晚上只是预习,空闲时间较多,于是找来高尔基、托尔斯泰、雨果和巴尔扎克等名作家的著作来读。读书使青葱的我视野不断扩展,深深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底蕴,体味着人性的善恶和情感的珍贵,浏览着奇妙无比的大千世界!

文革曾使我的阅读一度中断,但是爱读书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只要能找到书绝不放过。16岁下乡当知青时,看到的第一本书是《燕妮.马克思》,当时真是如获至宝,竟然在自制的小煤油灯下做了手抄本。后来集体户里有位姐姐居然搞到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使我有幸拜读了这两部向往已久的古典名著。

1977年我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物理系学习,远在南京的大堂兄非常高兴,将他珍藏的《居里夫人》传记寄给我,扉页上的赠言是:“居里夫人就是你的榜样!”于是,这句赠言成为我四年大学生活的座右铭,居里夫人的刻苦精神激励我获得了全系唯一的优秀毕业生殊荣。

读书使我开智受益,书香伴我走向成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只要勇于读书,勤于读书,我们的人生就永远丰富多彩!

记忆二三事——我的初一老师

看到教师节征文,开启了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勾起我对母校深深的感激之情。尽管在实验中学真正读书的日子不满一年,但母校的启蒙教育却使我受益终生。

学校是培育的摇篮,哺育我们成长的是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忆起中学教育的启蒙,我要由衷地感谢几位恩师,是他们的启发式教学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使我在1977年高考中脱颖而出,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第一位要感谢的我们的班主任杨宗式老师。杨老师教我们数学课,她积极倡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每次开讲新课前都要抽15分钟做小测验,出几道新题目让大家演算,然后结合测验出现的问题开讲新的知识点。这种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学生们有的放矢地带着疑点听课,掌握知识很扎实。学生们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持之以恒就增强了自学能力。我读大学后较强的自学能力非常收益,乃至后来我由理科转工科读研从教,又顺畅地转行到管理科学。现在我还经常和学生分享成功转型的切身体会呢,谢谢您,敬爱的杨老师!

第二位要感谢的是教语文的李德元老师。初一时我的作文写得不错,李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荐读我的作文,而且每次作文的评语都很语重心长。当时我喜欢在老师布置作文题后信马由缰地练笔,李老师发现了很欣赏,时常情不自禁地大声宣读起来,后来竟然破例允许我自命题作文。但是当时我年幼无知,不仅没能理解李老师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反而在语文课上拒绝举手回答问题。记得李老师并没有责怪我,反而点名要我回答问题,久而久之我的逆反心理也就平复了。现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我要虔诚地向恩师鞠躬,期盼他的在天之灵原谅曾经那末幼稚的我。

第三位要感谢的是教外语的王胜男老师。因为我的英语成绩好,王老师总在课堂上说偏要给我99分,是怕我骄傲。至今同学们对此事都记忆犹新,说不明白我当时怎麽就毫无怨言呢?另外,王老师的脾气外向,每当连叫几位同学回答不上问题时准叫我“救场”,我回答正确后,王老师就说你再大点声说一遍,让全班同学都听见,我马上就脸红了。目前我的英语水平尚不错,感恩于王老师的英语启蒙,虽然我们只学了近一年的英语,却奠定了扎实的自学基础,现在学生们还很称赞我的英语发音准确流畅。王老师,你知道吗?您的学生不仅在学院开出双语教学专业课,而且还能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呢。

母校启蒙恩重于山,永远铭记在心!诸位辛勤的老师们,安息吧,你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必将发扬光大!

经管学部卢岚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