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动态
【聚焦两会】政协委员张水波教授关于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提案
2019-03-07
本站讯 3月春和景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作为教育界及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全国政协代表张水波教授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的提案。
张水波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28年的教学生涯,张水波教授已经把教师从一份职业上升到了一份事业,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份事业中,学生们的就业观成为他关注的重点,同时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专门人才培养和供给也一直挂在张水波教授心头。
“现在的问题不是就业难,是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即:一部分社会所需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与需求脱节。”张水波教授这样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在一些具体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上,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开拓阶段,进入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为系统化的深化推进阶段。下一步,如何强化有效投资,细化合作方向,进一步完善法律支持、人才输送等保障成为重点。
“具有家国情怀,熟悉基础设施国际化经营规律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张水波教授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技术、经济、法律、跨文化等专业知识,要想建设好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必不可少,我国高等教育要承担起为“走出去”战略提供合格专业人才的重任,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专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培养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将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可持续发展。目前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官方或通用语言,我国高校尚未开设课程,小语种人才存量明显不足。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张水波建议,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全球工程经营”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本科专业,聘请长期从事国际工程一线管理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讲课老师,以弥补学校老师实践知识不足的问题。在办学方式上,高校可以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央企等企业合作,采用“3+1”培养方式,快速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
关于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张水波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培养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高等教育及相关职业教育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二是改变传统就业、择业观,从更广的视角看待就业,可从我国经济发展走向和自己所学和能力,到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或行业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如,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新型农业经营方面也将产生一定的就业职位,带来就业机会;三是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提升、更新自己的劳动技能,适应未来社会。
(编辑 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