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动态

两会进行时 | 全国政协委员、经管学部教授张水波:年轻人,到哪里找那么好的活儿?

2019-03-07

本站讯 就业难,是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即:一部分社会所需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与需求脱节。

你是否还记得你的第一份工作?有着什么样的经历?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来说,天津大学是他求学、工作的关键词。

何伯森第一次接触工程管理是在1985年。当时天津大学正直90年校庆,在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CWE)工作的校友梁鉴、李鸿林返校时向水利系主任提出,希望选派一名副教授以上、有一定设计施工经验,且能够用英语独立交流的教师前往伊拉克水利工程项目担任技术顾问。

尽管彼时伊拉克正处于战时状态,但何伯森依然毅然前往。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变更、索赔以及技术谈判……一个接一个地解决各类项目管理和技术问题。这次经历,让何伯森意识到我国在工程管理方面人才的欠缺,也让他产生了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强烈愿望。

回国后,何伯森组织了第一期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那时,他不仅要亲自写教材,还要四处聘请法律、外事和工程方面的专家来天津大学授课。1989年,他开始着手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专业在天津大学正式设立,从此国际工程管理学科正式纳入了中国教育体系。

1986年,对于张水波是个重要年份——他开始就读于天津大学科技英文专业,又辅修了何伯森教授的水电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毕业时,正赶上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当时叫管理工程系)筹备国际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急需组建懂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英文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他因成绩优异,又加上学院这方面的师资十分缺乏,当时的管理工程系主任何伯森教授就此给学校打了一份“特别报告”(当时本科生一般不能留校当老师)。就这样,张水波留在管理工程系当了老师。

1986年,对于张水波是个重要年份——他开始就读于天津大学科技英文专业,又辅修了何伯森教授的水电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毕业时,正赶上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当时叫管理工程系)筹备国际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急需组建懂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英文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他因成绩优异,又加上学院这方面的师资十分缺乏,当时的管理工程系主任何伯森教授就此给学校打了一份“特别报告”(当时本科生一般不能留校当老师)。就这样,张水波留在管理工程系当了老师。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没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你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需要自己做主,创造出自己的人生。”张水波这样说。

28年的教学生涯,张水波已经把教师从一份职业上升到了一份事业,并且全身心投入其中。这份事业中,学生们的就业观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现在的问题不是就业难,是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即:一部分社会所需人才得不到有效供给,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与需求脱节。”张水波这样说。

他的分析有宏观、微观两个观察基础。

宏观上,2018年,中国就业成绩单十分亮眼,呈现出“稳重向好”的良好态势。张水波分析,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依然实现了“稳”的目标,实属不易。这得益于党中央在降低失业率和提高就业率的双向发力,在“一提一降”中稳定了就业基本盘。

在张水波看来,未来一段时期,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国际不确定因素影响,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就业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但也应看到,2018年我国GDP增速依然达到6.6%,从国际来看,仍然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具有为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适龄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市场潜力。

微观上,张水波举例说,一方面,有些年轻人刚毕业就希望找到一份一劳永逸、待遇要高、还要体面的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思想准备,不愿意降低目标就业;另一方面,他到很多企业调研,经常会听到人力资源部门抱怨:现在合格的、愿意从事国际工程的专业人才太少,根本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呢?

张水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一是培养我国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高等教育及相关职业教育也应进行供给侧改革;二是改变传统就业、择业观,从更广的视角看待就业,可从我国经济发展走向和自己所学和能力,到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或行业开拓新的就业岗位。如,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新型农业经营方面也将产生一定的就业职位,带来就业机会;三是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提升、更新自己的劳动技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水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天津大学一带一路与PPP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资深会员,英国皇家建造学会资深会员,长期从事国际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

主讲课程“国际工程合同管理”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与双语课建设项目。出版《国际工程合同管理》、《FIDIC新版合同条件导读与解析》、《FIDIC系列工程合同范本-编制原理与应用指南》等专著和译著共计10余本;教学科研成果获2013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为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项目担任合同组织策划顾问。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天津政协常委。

(编辑 黄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