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动态
【提案】张凤宝:引导软件产业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03-09
本站讯 “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开发开放战略”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特别是北京加速迈向国际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天津创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河北省加快打造数据服务产业带等发展格局,为京津冀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和发展机遇与空间。建议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产业协同政策,引导京津冀实现软件产业一体化发展。
一、京津冀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京津冀各自的软件产业格局已形成。在我国软件行业470万人才资源中,北京占34.5%、天津和河北分别占3.23%和0.63%。2013年,北京有软件企业2682家、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210.6亿元,天津、河北分别为:软件企业560家和255家,软件业务收入711.4亿元和134.2亿元,京津冀软件企业数和软件业务收入总和占全国的10.5%和16.5%。北京的软件产业居于全国的核心和领先地位并成为国际软件产业创新中心之一,而津冀的软件产业发展在国内尚处于第三梯队,亟待加速发展。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将极大地加快区域性软件产业协同发展,但目前在推动京津冀软件产业差异化优势互补方面,成效尚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如下:
1.发展定位雷同,合作面临区域竞争。
京津冀软件产业均被确定为支柱产业之一,很多重点领域交叉重叠,产业布局有趋同化同质竞争趋向。同时,北京强大的集聚度和吸附力形成了“产业资源高地”,津冀的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产业链各自为战,协同面临运营冲击。
目前多数企业处于生存和成长期的激烈竞争中,企业各自为战,忽视产业链分工协作。各地在招商过程中,企业更注重业务规模扩张,落地就要政策、市场、资源,而通过产业链布局合作并解决企业成本压力的动力尚待增强。
3.人才资源不均,对接面临支撑冲击。
北京软件产业规模大、体系完善,吸引聚集了全国的优秀软件人才,形成人才与产业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格局。而津冀软件人才资源较弱、缺乏适用性和高水平,流失率高,导致来津冀发展的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状况。
4.政策缺乏特色,分工面临引导冲击。
京津冀对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多以税收、市场、财政、载体等方面的要素配置和宏观导向为主,并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提供资源引导。但都缺乏区域间产业链差异化运营和分工协同引导及地方政府间互惠支持。
二、引导京津冀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建议
科学务实确定区域间软件产业发展定位、建立以产业价值链为导向的协同对接机制,是京津冀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客观选择和必由之路。
1.以协同管理为手段,促进协同发展。由工信部牵头,统筹规划京津冀软件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以中关村为龙头,辐射区域内相关各软件园,在资源成本导向推动下实施区域协同战略,形成错位发展合力与区域协同优势。成立京津冀软件产业协同发展的联合办公机制,从区域比较成本和价值链分工层面,在人才服务、创新创业、投融资对接、项目协同拓展等方面,统筹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跨区域发展定制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
2.以人才支撑为核心,夯实协同基础。由教育部牵头,建立区域性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汇聚并共享各高校的精品课程,通过在线课程平台,由学生自主选课、校际间学分互认,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建立区域间实训基地联盟,促进各“卓越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间协同合作,探索建立区域内多层次、多方向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加大工程化、适用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切实提高适用性人才的有效供给。强化产学协同,依托产业联盟构建产学协同研发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就业平台,完善培养与就业对接,并促进在职人员的技能提升。同时,各地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多层次、差异化的人才吸引政策,形成支撑产业的人才聚集。
3.以产业链分工为突破,密切协同合作。三地政府应促进形成开放融合的软件产业市场一体化、要素配置区域化。津冀应长期定位“协同服务与协同发展的角色”,完善资源要素配置和服务,全力支持北京成为国际领先的软件产业创新中心,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对接环境,务实配合参与产业链分工协作,北京应积极支持企业按照成本和产业链分工合作机制,促进人力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及非高端技术、非核心人才支撑的相关业务链,向具备条件的城市转移,促进区域内整体产业的升级转化和持续发展。
4.以互补性政策为保障,维护协同局面。北京应侧重面向高端人才、重大前沿领域和创新发展的产业政策;天津结合自身高端制造业的优势、依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改革,应侧重形成面向规模产业化的政策;河北省应结合产业成本较低的优势,促进形成面向人力密集及资源密集的产业政策。同时,津冀应通过与北京财税共享分成等方式,形成各行政主体间的利益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5.以便捷流通为基础,强化协同实现。加速建设京津冀城际交通公交化,实现“中关村-各软件园”直通,保障人才在城际间的常态化流动;建设“数据特区”设施,为企业跨区域发展提供信息流通保障;协同落实离岸服务外包免税政策,完善通关和外汇结算服务;建立各领域“京津冀软件产业链协同组织”,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对接服务。
(编辑 黄欣)
